Feeds:
文章
评论

Archive for 2008年12月

“一根扁担软溜溜的溜呀嗬嗨,软溜溜的溜呀嗬嗨,担上了扁担我要到荆州,杨柳青来花儿红,吱个吱个啦啦啦啦碰,嘿嘿嘿嘿咿呀,我要到荆州。。。。。。”

 

这样轻松的调子是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学常唱的民歌小调。

 

五、六十年代。街边流动小贩肩挑着挡子沿街边走边叫卖,挑在肩上的扁担咿呀咿呀的。择个有人流的地方歇一歇,叫卖一番,日晒雨淋沿街叫卖,日复日、年复年。

 

五、六十年代。我们的红头巾也用扁担挑泥挑砖,背负重担,脚步维艰,他们为我们的公共建设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力量。

 

五、六十年代。没有公共抽水马桶的设施不是住在有自来水设施的组屋居民能理解的。倒粪的工人便用扁担来回挑起两桶的夜香送到卫生收集车,载到化粪池去处理。

 

五、六十年代。新加坡治水的年代,自来水供应要到公共水喉接取,大人把扁担和两个装食用油的铝制桶挑在肩上取水,年幼的我们还得接力拿小水桶去盛水,一去一回的,一桶水溅了半桶。我常常想,我或许能学挑便会省下不少脚力,可是从没想到母亲那弓背是年幼时翻山过岭担数十担木柴给压驼的。

 

回想那个年代,我们很庆幸、也该珍惜自己今日拥有的生活。

 

华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需要将自己未被发掘的潜能提升,为我们个人深入地了解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及探讨新加坡的历史而努力。我们为一个传灯的信念,过去的事物,有我们华文义工一起传承,现在的任务由我们华文义工一起来延续。。。。。。。这一片方圆土地,有我们的共同的一段记忆。

 

我们用扁担肩挑的也是两个萝萝,一个装着热忱。有热忱才会有推动力,另一个是不间断的努力,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醒自己:“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Read Full Post »

我骑着瘦马

朝前方追索

教我踏碎的

竟是一片青青的花香

 

就象干凅的湖

向天空索取蔚蓝

叫我投石的

竟是一泓寂寞的希望

 

蹀躞的廋马饮嚼寂寞

踱早晨的课与下午的资料室

踱黄昏的习题与夜半的失眠

踱向漠漠的阳光

踱向沙中的古堡

 

蓦然

一片骊歌

从耳边响起。。。。。。

 

 

 

 

Read Full Post »

季候风

        季候风让本区域有过一个繁华的风帆时代,根据西南季候风来划分,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为“风下之国”。阿拉伯、伊朗及印度等地称为“风上之国”。以后又指欧洲大陆。

  由于季风的关系,中国的船舶要靠东北季风前来,等候西南季风回去。印度和阿拉伯的商船相反,靠西南季风前来,等候东北季风返航。巨港成为双方等候季风的休憩地点,也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公元十三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满剌加(马六甲)王朝统治时期为马来史上的黄金时期,(公元1398-1511年为伊斯兰强国)。从它建立到被殖民地国家葡萄牙灭亡的100年间,是一个知名的国际海港、商旅云集。

 

        《马来王谱》(Sejara Malayu)。(黄元焕认为它是传奇故事,故译书名《马来传奇》)便是在这样的经济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写于公元1511年至1612年间。新加坡南洋学会的已故院长、前南洋大学教授许云樵曾以《马来纪年》书名翻译此书。

 

        据《元史》记载印尼史上最强盛的满者伯夷(Manjapahit)公元十三世纪建立于爪哇岛,其统治疆土有印度尼西亚目前的领土,此国与中国的关系极为密切。《岛夷志略》记录巨港(Palembang)亦有旧港的译名。

 

        十九世纪《阿都拉传奇》,是自传、见闻及回忆录,为19世纪马来半岛南部的马六甲及新加坡的双城记。

 

 

        1819年,新加坡在莱佛士登陆后获得行政权,将新加坡辟为自由港。1821218日,第一艘航船从厦门抵达新加坡,潮州有红头船随之而来。

 

        古代远洋航船,称为洋船、商船或舶艚船。清雍正年元年(1723年)规定各省船只涂以不同颜色,广东用红色、福建用绿色、浙江用白色,潮帮隶属广东,出洋之船为红色,故称“红头船

  

        华人大规模移民东南亚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这时期的劳工多数以契约劳工的方式移民东南亚。1853年从香港乘帆船至新加坡需要20天至45之久,交通不方便。契约劳工制在20年代初逐渐取消,1861年,汕头开埠后,大部分华人以自由移民身份进入东南亚,这时,从香港坐汽船到新加坡只需要7天的时间。

 

        每当西北季候风的时候向南吹的时候,便有许多的中国帆船出现于新加坡海面,这是新加坡港口商业生活最繁忙、最活跃的时候。中国帆船由厦门、汕头、广州、琼州等地来到新加坡,通常在元月和三月之间。

 

        戈尔对新加坡的帆船季节做过很生动、真实的描写:“第一艘帆船的来临,通常在圣诞节的时候,此时,人们正焦急的期待着,马来舟子朝东等着它的出现,华族社区里弥漫着一片喧噪杂沓的气氛;报讯的人急着把重要的信息告诉朋友;许多人赶着看帆船,以探听中国方面的消息。凡是能从水面浮起来的小舢板到货船,都被征用。当帆船还在几里远的海面时,第一只船就直驶到它那边去。”

 

        “帆船上挤满了新客,大多数来访的人,都不得不留在自己的船上,他们向船上的人大声发问,期望能得到更多的消息。其他的船陆续而来,人们虽然没有象第一艘船表现的心情那么高昂、激动与兴趣,但是对每一艘船都一样的表现同一幕的场面。”

 

        “他们抵埠一两日后都不做生意,因为舟子们忙着在船上架起棚顶保护正要陈列的在甲板上出售的货物。当这些安排妥当之后,市集就开始了”这些帆船从早到黑都被岸上华商驾来的小船团团围绕着。”

——《中国航船与早期的新加坡》。

 

        当西南季候风向西北吹起的时候,中国帆船便向北归,华侨回国,汇款或货物回乡作安家之用。批信局乃专为出国华侨与国内家人通信、汇款之民营通信事业。批信局以潮汕为为中心,香港为汇款中途转递站,这类往返信款的工作由“水客”兼营。

 

        客头即“水客” 又称“南洋客,往返中国兼营办土产,为向导“新客”新移民的中介人,从中赚取佣金。到了南洋运用侨居移民汇款买外国货转售唐山,然后将售得之款逐一投递,传递期受到延迟,动辄一季以上。潮帮“水客”、潮帮批信局,还有“闽帮”、“广帮”、“客帮”,各有各专营的对象与区域。

 

        中国邮政局在1949年还是继续接纳批信局所收的汇款,“银批可以交银行往转送国内。1976年,全部由中国人民银行接办,邮电局设专台为代理侨批业务 1979年,中国批信业成为历史,东南亚的批信局也结束了。

Read Full Post »